提供西宁市湟源县天气预报,包含每天最高气温、最低气温、天气状况及风向等气象信息
一 | 二 | 三 | 四 | 五 | 六 | 日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07月08日08日 小雨转晴 6℃ ~ 22℃ 日出06:04日落20:36 | 07月09日09日 晴转多云 8℃ ~ 24℃ 日出06:04日落20:36 | 07月10日10日 多云 11℃ ~ 25℃ 日出06:05日落20:36 | 07月11日11日 多云 11℃ ~ 26℃ 日出06:05日落20:35 | 07月12日12日 晴 11℃ ~ 29℃ 日出06:06日落20:35 | 07月13日13日 晴 13℃ ~ 28℃ 日出06:07日落20:34 | |
07月14日14日 多云转阴 13℃ ~ 25℃ 日出06:07日落20:34 |
星期三 2025-07-09 |
晴转多云 |
8℃ ~ 24℃ |
北风 1级 |
星期四 2025-07-10 |
多云 |
11℃ ~ 25℃ |
北风 1级 |
星期五 2025-07-11 |
多云 |
11℃ ~ 26℃ |
北风 1级 |
星期六 2025-07-12 |
晴 |
11℃ ~ 29℃ |
北风 1级 |
星期日 2025-07-13 |
晴 |
13℃ ~ 28℃ |
微风 1-2级 |
星期一 2025-07-14 |
多云转阴 |
13℃ ~ 25℃ |
北风 1级 |
湟源县位于青海省东部,隶属西宁市,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,湟水河上游。县域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,平均海拔在2470-4898米之间,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,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。境内湟水河与药水河交汇,形成“三山两峡一盆地”地貌。年均气温3.8℃,降水量400毫米左右,属大陆性高原气候,冬寒夏凉,昼夜温差显著。
湟源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,卡约文化遗址证明其早期人类活动。西汉元狩二年(前121年)置临羌县,隶金城郡。清代因军事与贸易需求,雍正三年(1725年)筑丹噶尔城,道光九年(1829年)设丹噶尔厅,民国二年(1913年)更名湟源县。其地为“唐蕃古道”“丝绸南路”节点,明清时期茶马互市鼎盛,史称“小北京”。
行政区划上,湟源县现辖7镇2乡(城关镇、大华镇、东峡乡等),146个行政村。截至2020年,常住人口11.3万,汉族占总人口77%,另有回、藏、蒙古等15个民族。县域交通网络包括109国道、315国道及青藏铁路,距西宁市区52公里,是青海东部农区通往西部牧区的咽喉。
经济以农牧业为基础,种植青稞、油菜、马铃薯,养殖牦牛、藏羊。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.6亿元。工业以畜产品加工、绿色建材为主,青稞酒酿造为传统特色产业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,2021年接待游客268万人次,旅游收入12.4亿元。丹噶尔古城保存明清商业街巷,仁胜商号等旧址见证茶马贸易史。
人文方面,多民族交汇形成独特风俗。汉族社火、回族宴席曲、藏族拉伊(山歌)、蒙古族那达慕并存。非遗项目达26项,湟源排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采用彩绘玻璃与木刻工艺,元宵灯会传承三百余年。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寺建于清顺治年间,现存《大藏经》手抄本等文物。
旅游景点中,日月山垭口红土岭传为文成公主掷镜处,现存公主雕像及唐蕃分界碑。丹噶尔古城有城隍庙、文庙等明清建筑,年交易白银500万两的历史通过茶马商队场景复原展现。宗家沟景区存西王母石室传说,昆仑文化主题石刻群绵延3公里。大黑沟森林公园原始森林覆盖率达82.1%,有高原杜鹃等490种植物。
在地理生态层面,湟源为湟水河重要水源涵养区,流域内建成5处人工湿地。日月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.8万公顷,栖息岩羊、雪豹等野生动物。药水河峡谷内分布寒武纪灰岩地貌,石灰岩溶洞群最大纵深逾千米。农业区划上,西部为牧业区,东部为灌溉农业区,特有农产品“湟源马牙蚕豆”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。
历史文献记载与文人题咏颇丰,清乾隆《西宁府新志》载丹噶尔“番夷贸易,山陕商人云集”。唐代高适《塞下曲》中“青海阵云匝,黑山兵气冲”所述战场包含湟源地域。民国学者周希武《宁海纪行》详记丹噶尔商业:“皮毛堆积,货值辐辏,每岁收购羊毛约四百万斤”。民间传说中,药水河因孙思邈采药故事得名,藏地苯教文献记述东科尔寺址为十三战神居所。